家庭教育416
進入AI時代 孩子如何學習才不會被淘汰?
提問
AI技術迭代飛快,ChatGPT能寫文案、AI繪畫能出作品,未來孩子還要和AI比效率、和同齡人拼實力。作為家長我特別焦慮:現(xiàn)在到底該讓孩子學什么,才能在未來不被淘汰?
專家觀點
北京市密云區(qū)濱河學校區(qū)級優(yōu)秀班主任錢杰:AI時代真正的競爭不是比誰知識多——畢竟AI能秒查百萬書籍、速算復雜公式,人類在知識儲備上根本無法企及。孩子真正要掌握的是AI學不會且社會離不開的能力——共情、創(chuàng)新和適應力。
首先,共情力是基礎,守住AI無法觸及的情感剛需。AI能模擬情感形式,卻無法感知情感內(nèi)核,這份“情感空白”讓它只能替代簡單機械的崗位。而這一點,恰恰是孩子的機會:像老師,要能從學生走神的小動作里察覺情緒,用理解化解抵觸;像醫(yī)生,要能看懂患者的緊張,用耐心緩解焦慮——這類崗位,永遠都缺懂共情的人。所以家長得幫孩子練出共情力,這可以從三個具體方向入手:讀懂自己,幫孩子說清情緒。孩子鬧情緒時,問問“你現(xiàn)在因為什么覺得委屈?”先讓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,才能慢慢理解他人的感受。讀懂他人,帶孩子關注細節(jié)。雨天外賣員送餐晚了,跟孩子說“你看叔叔衣服都濕透了,路上肯定不好走,他也很著急。”引導孩子留意他人的難處,在小事里學會共情。行動回應,教孩子做小事暖人。知道同學感冒了,提醒孩子“要不要把你的備用口罩分他一個?”讓孩子用具體行動傳遞關心,把共情落到實處。
其次,創(chuàng)新力是核心,打造AI難以超越的價值增量。AI能按規(guī)則高效干重復工作,卻沒法提新想法、造新價值,比如能算數(shù)據(jù)卻想不出顛覆方案,能整資料卻開不了新研究方向,這些“新”正是不被替代的關鍵。往后重復崗位可能被AI取代,但科研、原創(chuàng)等需創(chuàng)新的領域永遠缺人,孩子有創(chuàng)新力,才能扎進這些AI進不來的地方。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力也簡單:保護奇思妙想。孩子說“想給拖鞋裝小燈,晚上走路不撞腳”,別笑“瞎折騰”,而是說“咱們一起試試”。這樣不打壓孩子的好奇心,創(chuàng)新才有萌芽的空間。同時,允許試錯不指責。孩子搭積木房總塌,別說“做不好”,說“看看哪沒搭穩(wěn),再試一次?!奔议L少點對失敗的苛責,孩子才敢大膽嘗試新方式。還要引導主動找新解。當孩子抱怨書包太重背不動,別直接買輕書包,而是問“你覺得怎么改能讓書包變輕?”家長倒逼孩子主動想新辦法,創(chuàng)新才會落地。
再次,適應力是保障。必須幫孩子培養(yǎng)適應力,讓他們能在技術與環(huán)境的變化中靈活調整,始終跟得上時代節(jié)奏。培養(yǎng)適應力也不復雜:新事物別排斥。家長怕孩子用AI抄作業(yè),別禁止,而是陪他一起用AI理思路、自己寫步驟,既不抵觸工具,也能守住學習底線。同時,允許打破習慣,當孩子靠課本查資料慢,引導他用AI拓盲區(qū)、自己驗信息,既不局限舊方法,也能適配人機協(xié)作節(jié)奏。還要多接觸新場景,帶孩子了解AI怎么幫醫(yī)生看病、怎么設計衣服,既不害怕變化,也能提前熟悉技術應用。(文/本報記者葉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