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
2020年12月20日,北大國發(fā)院院長姚洋教授在第五屆國家發(fā)展論壇上發(fā)表演講,就“進口替代”發(fā)表觀點。姚洋認為,進口替代曾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銀行對于發(fā)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。改革開放以后,中國通過進口替代邊干邊學。目前來看,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最便宜的途徑。
▲圖為姚洋在北京大學國家發(fā)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(fā)展論壇發(fā)表演講。圖片來源:北大國發(fā)院。
以下為姚洋演講摘編:
如果大家關注五中全會以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,可能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,就是發(fā)展自主技術是我們雙循環(huán)和內循環(huán)的重中之重。我也注意到在五中全會的文件里,出現了“進口替代”這個詞。
進口替代出現在二十世五十年代
進口替代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銀行對于發(fā)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。那時候世界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是發(fā)達國家,一部分是發(fā)展中國家。那時候也出現了一個理論叫“依附理論”,主要內容是發(fā)達國家有了技術進步,但技術進步并沒有惠及發(fā)展中國家,甚至沒讓發(fā)展中國家的出口品(當時主要是原材料產品)的相對價格上升。
通常技術進步越快的國家,其生產產品的相對價格應該是下降的。由此帶來一項政策建議,就是進口替代,即發(fā)展中國家要做發(fā)達國家正在做的事情,要自己生產機器設備,要搞進口替代。
所以進口替代是當時世界銀行對發(fā)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。實施進口替代的國家,也不僅是中國,整個拉美、印度,都在搞進口替代。
中國的進口替代是搞得比較好的
相對而言,中國的進口替代是搞得比較好的,我們至少用3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工業(yè)基礎。在當時,這一基礎也的確把我國工業(yè)水平推向比較高的高峰。
我記得關于進口替代,以造船為例,當時曾有過一場爭論。有一種觀點認為,造船不如買船,買船不如租船。這從經濟學的道理來說好像也說得通,租船是最便宜的,就像現在的飛機公司很少買飛機,都是租飛機,因為最便宜。但另外一種觀點則堅持一定要造船。
最終結果我們已經知道,今天世界上約80%的噸位船都是在中國生產。如果那時候沒有堅持要造船的話,就沒有我們的今天。所以中國搞進口替代還是相當成功的。
改革開放時期的進口替代,是邊干邊學
再來看一下改革開放時期,我們有沒有過進口替代?事實上,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進口替代的速度比改革開放之前還要快得多,而且成本要低得多。
改革開放搞進口替代的方式,最重要的是干中學,邊干邊學,自己造不了的東西我們進口,進口來之后我們看著慢慢學就學會了,然后我們自己造了。
有種觀點認為,加工貿易的增加值太低,不應該做。在金融危機時還有觀點認為不應該搞加工貿易,因為加工貿易創(chuàng)造了太多的外貿盈余,那時候中國的外貿盈余太多了。
▲圖為北京大學國家發(fā)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(fā)展論壇會議現場。圖片來源:北大國發(fā)院。
但如果仔細看一下中國出口產品的增加值,你就會發(fā)現廣東和全國不一樣,因為廣東是先行者。早期國內的增加值含量下降,全國也都是這樣的。但是廣東在做了20年加工貿易后,局面反轉了,國內增加值部分不斷提高。
事實上中國今天加工貿易也發(fā)生了同樣的轉變,我們自己本土貢獻的增加值已占到40%左右。所以加工貿易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附加值,如果沒有附加值怎么創(chuàng)造這么多的外貿盈余呢?2014年我們國家的外貿盈余都是來自于加工貿易,這說明干加工貿易還是有用的。
通過加工貿易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,而且積累了巨額的資本,這些資本轉化成我們的很多機器設備。所以通過改革開放,通過干中學,我們很快地能夠學到國外先進的東西。
另外一方面,通過開放我們雖然跟國外的企業(yè)競爭,但是競爭過程會有合作,哪怕是競爭對手之間他們也是有合作的。比如說同一個領域的人,經常在一起開會,互相討論交流,慢慢大家會共同提高。我想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的、最便宜的一個途徑。(根據姚洋現場發(fā)言整理,未經本人確認。)
策劃:劉娟
監(jiān)制:李曉云
編輯:周佳苗
校對:郭建偉